副學位生源減少汰弱留強資助學位增收生勢更激烈
2017-06-17
回歸二十年,香港從精英教育轉型至普及專上教育,高等教育普及率由二千年的三成三,增至現時逾七成。自資副學士學位增加後,生源卻隨適齡人口下降而少,早已出現過多情況。副學士課程收費不菲,取得一紙證書須一定負擔,副學位何去何從,卻未有答案。
本報教育組
首任特首董建華在二千年《施政報告》首次提出副學士,目標每十名中學畢業生,就有六人升讀大專院校,並將專上教育學位數目增至五萬五千個。自資院校的副學位課程應運而生,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五年後已翻了一番,達六成六。最新數字顯示,現時年輕人升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比率約為四成五,再加上副學位學額,他們入讀專上課程的比率逾七成。
認受不足 升學就業半桶水
自資高等教育聯盟主席阮博文認為,副學位出發點正確,「從事教育的人都會認同不應『一試定生死』,公開試考得不理想的同學,跟大學擦身而過,亦可經副學士銜接至大學。」
教育局在○八年發表《第二階段專上教育界別檢討報告》,時任局長孫明揚稱,副學士學額已經足夠,但須重點改善參差不齊的課程質素,加強監管院校收生標準等。副學位政策推出不足十年,已被批評為「教育八萬五」 ,學歷「高不成低不就」。關注副學位大聯盟召集人馮偉華早於十多年前,已道出副學位政策千瘡百孔。今日回望,他慨歎問題依然未解,「認受性問題,僱主不認可副學士學歷;出路窄,銜接上八大資助學位的學額不足,升學、就業,都是半桶水。」
阮博文認同政府早年對自資院校監管較為寬鬆,但近年無論課程質素、僱主認可程度等,已大有改善,「在教育局去年委託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,大部分僱主滿意本地學士學位及副學位畢業生的工作表現,而且兩者差距不大。」
阮博文:照顧失手學生
副學位課程同時面對生源問題,受出生率下跌影響,中學畢業生由一四年約六萬二千名,跌至一六年約五萬七千人,料二二年僅餘四萬三千人;同時八所資助大學維持提供一萬五千個學位,連同一八學年恒常化的「指定專業/界別課程資助計畫」(SSSDP),資助學額近一萬八千個,意味副學位收生勢受影響。馮偉華指,副學位是升學的「踏腳石」,如今資助學士學位增多,副學位收生競爭定必更激烈,料自資界將經歷新一輪「汰弱留強」,必須再審視副學士的地位。
阮博文強調副學位價值在於「照顧在公開試中失手的學生」,以理工大學屬下的香港專上學院,開辦副學位課程為例,「一半就讀同學達『三三二二二』要求,但都不選讀其他自資院校的學士課程,而選讀副學位。」
回歸20年基礎教育大事(高等教育)
1997
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正名為「香港公開大學」
1999
嶺南學院正名為「嶺南大學」
2000
多所院校開始推出副學士課程,另政府推行「毅進計畫」
2004
內地與本港高等院校學歷互認,學士畢業生可到對方院校升學
2005
削減大學資助方案通過,於04學年和07學年分別削資10%及5%
2007
樹仁學院升格為香港首所私立大學
2008
教育局發表《專上教育界別檢討第二階段檢討報告》
2012
大學雙軌年,首屆新高中及末屆舊制學生入學
2014
學聯啟動大專罷課集會抗議政改方案,是歷來最大規模大專學生罷課
政府推出「香港卓越獎學金計畫」,資助學生升讀海外大學
2015
「指定專業╱界別課程資助計畫」(SSSDP)實施
2016
香港教育學院正名為「香港教育大學」
「一帶一路獎學金——印尼」首屆十名得獎學生來港升學
本報教育組
首任特首董建華在二千年《施政報告》首次提出副學士,目標每十名中學畢業生,就有六人升讀大專院校,並將專上教育學位數目增至五萬五千個。自資院校的副學位課程應運而生,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五年後已翻了一番,達六成六。最新數字顯示,現時年輕人升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比率約為四成五,再加上副學位學額,他們入讀專上課程的比率逾七成。
認受不足 升學就業半桶水
自資高等教育聯盟主席阮博文認為,副學位出發點正確,「從事教育的人都會認同不應『一試定生死』,公開試考得不理想的同學,跟大學擦身而過,亦可經副學士銜接至大學。」
教育局在○八年發表《第二階段專上教育界別檢討報告》,時任局長孫明揚稱,副學士學額已經足夠,但須重點改善參差不齊的課程質素,加強監管院校收生標準等。副學位政策推出不足十年,已被批評為「教育八萬五」 ,學歷「高不成低不就」。關注副學位大聯盟召集人馮偉華早於十多年前,已道出副學位政策千瘡百孔。今日回望,他慨歎問題依然未解,「認受性問題,僱主不認可副學士學歷;出路窄,銜接上八大資助學位的學額不足,升學、就業,都是半桶水。」
阮博文認同政府早年對自資院校監管較為寬鬆,但近年無論課程質素、僱主認可程度等,已大有改善,「在教育局去年委託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,大部分僱主滿意本地學士學位及副學位畢業生的工作表現,而且兩者差距不大。」
阮博文:照顧失手學生
副學位課程同時面對生源問題,受出生率下跌影響,中學畢業生由一四年約六萬二千名,跌至一六年約五萬七千人,料二二年僅餘四萬三千人;同時八所資助大學維持提供一萬五千個學位,連同一八學年恒常化的「指定專業/界別課程資助計畫」(SSSDP),資助學額近一萬八千個,意味副學位收生勢受影響。馮偉華指,副學位是升學的「踏腳石」,如今資助學士學位增多,副學位收生競爭定必更激烈,料自資界將經歷新一輪「汰弱留強」,必須再審視副學士的地位。
阮博文強調副學位價值在於「照顧在公開試中失手的學生」,以理工大學屬下的香港專上學院,開辦副學位課程為例,「一半就讀同學達『三三二二二』要求,但都不選讀其他自資院校的學士課程,而選讀副學位。」
回歸20年基礎教育大事(高等教育)
1997
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正名為「香港公開大學」
1999
嶺南學院正名為「嶺南大學」
2000
多所院校開始推出副學士課程,另政府推行「毅進計畫」
2004
內地與本港高等院校學歷互認,學士畢業生可到對方院校升學
2005
削減大學資助方案通過,於04學年和07學年分別削資10%及5%
2007
樹仁學院升格為香港首所私立大學
2008
教育局發表《專上教育界別檢討第二階段檢討報告》
2012
大學雙軌年,首屆新高中及末屆舊制學生入學
2014
學聯啟動大專罷課集會抗議政改方案,是歷來最大規模大專學生罷課
政府推出「香港卓越獎學金計畫」,資助學生升讀海外大學
2015
「指定專業╱界別課程資助計畫」(SSSDP)實施
2016
香港教育學院正名為「香港教育大學」
「一帶一路獎學金——印尼」首屆十名得獎學生來港升學